本篇文章1694字,讀完約4分鐘

中國社科院24日在北京舉行了“美元霸權與經濟危機”首發(fā)儀式、世界金融危機和多次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研討會。 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王振華在這本書中指出,中國有望在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阻滯。 ( 7月24日中國信息網)

中國無疑期待著9年后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阻滯。 我想問的是,這種樂觀的預測我們可以興奮地期待,但必須更合理地應對。

王振華在文案中觀察到,印度和中國每年以8%左右的速度持續(xù)增長,當美國、歐洲、日本每年不到2%時,發(fā)達經濟區(qū)塊和新興市場經濟區(qū)塊之間的相對實力將發(fā)生劇烈變化。 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在年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區(qū)塊。 也就是說,人們期待中國在年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板塊只是基于以“如果”為前提的推論。 換言之,假設條件不明確,假設條件發(fā)生了變化,例如印度和中國不能以每年8%左右的速度持續(xù)增長,美國、歐洲、日本不能每年達到2%以上的增長率,結論自然不成立。

退一步說,即使年前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阻滯成為現(xiàn)實,也不能說萬事大吉,不值得抬頭慶祝。 中國人多暫且不說,人均gdp與發(fā)達國家相比不干凈,要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阻滯是世界“國家首富”,不是“國民首富”。 國家統(tǒng)計局2005年gdp達到182321億元后,備受國際輿論關注,中國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板塊,但實際上中國人均gdp和經濟結構與美國等西方發(fā)達國家相比,綜合差距約為100年。 根據世界銀行04年的人均gdp排名,第一位是盧森堡的43940美元。 法國和英國的人均gdp分別為24770美元和28350美元,在這個排名中,中國只排在第100位左右。

經濟學家表示,國際輿論在注意中國經濟指標時,總是忽視每個人平均這一重要指標,熱衷于擴大總量指標。 中國的經濟總量很大,但人均遠遠落后于發(fā)達國家,增長速度很高,但經濟質量不太理想。

其實,gdp數(shù)字大并不等于國家強大。 《大國興衰》引用經濟史學家貝洛克的統(tǒng)計,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國奪走。 但是,中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沒有被視為大國,而是在1950年以后再次被視為大國。 這大概也是晚清明明是gdp世界第一卻多次被打的重要原因和痛經的教訓。 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前的1936年,中國的gdp仍然比日本高,約為1.9倍到2.8倍,但無論是日本政府、中國政府還是西方的注意家,日本都明顯比中國強。 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(yè)實力和日本不在一個檔次上。 抗戰(zhàn)初期中國也確實失師失地。 值得一提的是,1978年中國gdp總量比晚清和民國時期排名靠前,但擁有尖端國防科技的中國國際地位明顯提高。 中國100多年的歷史經驗表明,無論是gdp總量還是gdp的世界排名和份額,都不能反映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水平,更難以反映國家的國際地位。 gdp統(tǒng)計只不過是國力瞄準了中國的狹窄水平。 是否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現(xiàn)代化的經濟結構,往往比gdp更重要。

“陳慶貴:理性對看待中國有望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”

而且,無論先進的生產力和現(xiàn)代化經濟結構,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。 與中國gdp持續(xù)增長和成為經濟大國相反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多的國家。 據《廣州日報》7月21日報道,有數(shù)據顯示,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(yè)的畢業(yè)生有80%去了美國,而北京大學的比例為76%。 中國社會科學院《2007年世界政治與安全》承認,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(shù)量居世界首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來,國際上以中國經濟快速發(fā)展為藉口提倡“中國威脅論”的論調甚囂塵上。 早在幾年前,就有人預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如何能獨立于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而獨秀,并在十年內趕超美國。 其惡意在于,如果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,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,中國將超過低收入國家水平。 如果國民福利水平提高,低收入國家在國際經濟交流中可以享受的優(yōu)惠待遇被壓在已經不存在的人均5000美元的高帽子上,我們就更不用彌補損失,將衡量者正中國際心頭。

因此,我們可以樂觀地期待中國在年前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阻滯,但我們必須保持冷靜冷靜,在理性反思歷史的基礎上實現(xiàn)科學統(tǒng)一的快速發(fā)展,希望中國在年前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阻滯——盲目的樂

標題:“陳慶貴:理性對看待中國有望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”

地址:http://xiucaiguan.cn//myjj/34347.html